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400份簡歷被拒,我們是被拒絕最多的一代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小時候,老師說“努力讀書將來就輕松了”;高考時,大人說“上了好大學就好了”;考上名校後,又有人告訴你“現在才是開始”。每一步都像闖關,每一關背後,都站著成千上萬的同齡人,和你爭那唯一的幾個出路。


申請大學時,你以為自己只是想進一個更好的未來。但現實是,哈佛收了不到4%,剩下5萬多人被輕描淡寫地拒之門外;進了大學,你以為總算能松口氣,可連選門心儀的課都要寫小作文去“打擂台”——比如耶魯的一門研討課,只有24個名額,卻有120個人擠破頭;連加個社團也要過五關斬六將,UC伯克利一個商業俱樂部,一學期收到1000份申請,最後只收六七個。

所謂“進了名校就好了”的安慰,如今越來越像是一種諷刺。


最近紐約時報有一篇文章很火《我們是被拒絕最多的一代》,今天我們就來看看,如今的我們到底在經歷什麼?



正文內容

前不久,我去了威廉姆斯學院,和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大四學生大衛·威格諾聊了聊。他很聰明,觀察力驚人,話題繞到了當代年輕人的處境。他說了一句話,我至今忘不了:“我們是史上被拒絕最多的一代。”

我一開始沒反應過來,但細細一想,他說得太對了。


他給我舉了個例子——名校錄取率的變化。1959年,美國的一半大學申請者只申請一所學校,像是“一門心思跟你過日子”的那種篤定。而現在的學生,動不動就申請二三十所,好像是在拼命撒網,求求哪所別拒絕我。你不能怪他們多疑,因為確實太難了。過去20年裡,向67所最具選擇性的美國高校遞交申請的學生人數翻了三倍,達到將近200萬,而這些學校的錄取名額卻幾乎沒變。

哈佛2028屆新生就有54000人申請,最後只有1950人錄取。也就是說,52050人被拒。想象一下,這麼多滿懷希望的孩子,像潮水一樣湧來,最後一排排退回去,只留下不到4%的人站在岸上。

不僅是大學錄取,這種“拒絕文化”已經蔓延到了每一個成長節點。比如說暑期實習——那可是進投行、咨詢、大廠的“跳板”。高盛每年提供2700個實習崗位,卻吸引了31.5萬份申請。這就意味著,31.23萬人連入場券都沒拿到。


我曾經和一位大學生聊過,他說自己申請了40個實習,被拒了39個。他還不算最慘的,有人每年要投150到250份簡歷,只為了碰碰運氣,爭取幾個“活下去”的機會。

等他們從校園走向社會,等待他們的是更狠的現實。那是一種我戲稱為“Indeed地獄第七層”的存在——投簡歷變得毫無門檻,人人都能一鍵申請,於是招聘網站上充滿了上百萬份簡歷,被無情的算法草草讀過、直接淘汰。我聽說過有人投了400份工作,全部石沉大海——連一個面試電話都沒有。

我們這個社會像搭了一個精密卻冷酷的系統,一層層地評估、篩選、再篩選,每一次都讓年輕人覺得:“你不夠好。”

我實在太想知道,這樣的環境裡生活是種什麼體驗。於是我打電話給一些還在上大學、或者剛剛畢業的年輕人,特別是那些精英學校裡的學生——我以為他們可能“安全上岸”了,沒想到他們說:才不是,真正的角斗場,是從考進名校之後才開始的。

在大學裡,一個學生能不能加入某個俱樂部、修某門課、走上哪條軌道,都關系到他的人脈、前途、甚至自我認同。但這些社團,也競爭得跟進投行一樣激烈。2023年,《大西洋月刊》記者Rachel Shin寫道:UC Berkeley的Voyager咨詢俱樂部,每學期收800到1000份申請,最終只錄取六七個人。
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    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,等著您的高見呢
上一頁123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4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.0050 秒